首页 > 巩固拓展

南江县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预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布日期:2021-11-26 15:57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今年以来,南江县聚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分级预警、精准帮扶、动态销号等机制,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预警及帮扶工作,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和拓展。
  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建立防返贫工作大格局。一是制度织得牢。先后制定出台了《南江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工作方案》《关于及时落实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帮扶措施确保按期销号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监测预警的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精准帮扶措施以及动态销号等要求,保证工作开展有据可依。二是责任压得实。定期召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不断健全落实防返贫监测工作机制,明确由乡村振兴局牵头协调,县级相关行业部门分头负责,各乡镇、各村层层抓落实的协作联动机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三是督导抓得力。对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常抓不放,坚持常态监测、研判、定期调度,督促监测对象每月1次入户核查或电话访问核实研判、到镇村反映生活困难的入户核查研判、因故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减少的入户核查研判达到100%,使所有风险户应排尽排、应核尽核、应纳尽纳。
  丰富监测手段,多渠道全方位预警。一是明确监测对象标准和监测范围。结合家庭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情况制定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信息采集表,实行实时信息监测,收入监测原则上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的户,支出监测原则上为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收入大幅缩减的户,“两不愁三保障”明确为是否出现薄弱或短板的户,保证了各项指标具体可操作。二是多渠道发现监测对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发现监测对象。线上监测主要采取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分析比对、县级行业部门平台数据信息筛查预警、“12317”热线电话反馈等三种方式收集监测对象线索;线下监测主要采取农户自行申报、镇村日常走访摸排、社会各界人士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反馈三种方式收集监测对象线索。三是县乡村核实确定监测对象。对拟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按照分析研判、信息核实、评议公示、复查审核等程序,报市乡村振兴局业务审核通过,经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七个环节分步确定。村级核实上报。各村组建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一体的专班,对农户申报、入户走访、农户上访中发现有潜在返贫致贫风险点农户进行重点核查,同时对市县部门反馈的筛查结果进行认真核查,确认上报拟纳入的监测户。乡镇复核。乡镇及时对村级上报的拟纳入监测对象信息进行复核,专题研究后确认监测对象户,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台账,上报确认结果及需要解决事项。县级审定。根据乡镇上报的拟纳入监测对象信息,开展数据比对,综合研判后确定监测对象,在信息系统中予以标注,并以户为单位按返贫致贫风险点进行分类,统筹协调县级相关行业部门和乡镇两级,及时落实帮扶责任和帮扶政策措施。全县2020年锁定监测对象456户,其中脱贫不稳定户91户254人、边缘易致贫户365户1175人,通过制定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针对性帮扶措施,已解除了返贫致贫风险。
  研判农户状态,确保帮扶实效。一是发展产业、促就业,确保农户稳定增收。针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通过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对象,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协作等,帮助其转移就业。统筹利用公益岗位,安置监测对象,确保其稳定就业增加收入;针对监测对象应该享受的特困供养金、低保金、养老金、残疾人补助、高龄补贴和公益林补偿、计生奖励扶助金等政策补贴性收入,跟踪监测,确保落实到位。二是落实保障性帮扶,确保政策能延续,兜得住。由县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牵头,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施策解决住房安全;由县卫健局牵头,医保、民政等部门配合,对因病、因残等原因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人口,落实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等政策;由县教科体局牵头,帮助监测对象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助学济困,积极消除因供养在校学生而存在的返贫致贫风险;由县水利局牵头,制定农村安全饮水设施运营管护机制,对存在的安全饮水问题设施及时整修,保证日常供水,巩固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三是开展志智双帮扶,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对内生动力不足和无稳定收入来源的监测对象,不断加强扶志扶智方面的引导教育,激发内生动力,鼓励他们通过就业和产业增加收入,提升生产生活水平。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照护残疾人等良好风尚。四是汇聚社会力量开展帮扶,齐心协力助难帮困。鼓励各级各部门创新帮扶手段,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为监测对象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困当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