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巩固拓展

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搞得好,这些村子有高招~

发布日期:2022-05-27 11:09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前不久,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县(市、区)、先进村的通报》,我市巴州区枣林镇青南村、宕梁街道清莲村,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下八庙镇楼房村,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高桥镇箭杆村,通江县铁佛镇河西村、兴隆镇翰林村,平昌县西兴镇皇家山村、云台镇高顶村成功入选。
  这些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上有哪些可取之处,它们的经验是否可以“复制”?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
  创新"共享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通江市民王军余约上好友到翰林村垂钓,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这个地方可以钓鱼、吃农家饭,离县城也不远,交通便利,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山水茶园相依,环境很不错。”
  位于通江县兴隆镇的翰林村以“三李故居”而被人熟知,“三李”是清代进士李蕃及其子李钟壁、李钟峨,三人著作合编成《雪鸿堂文集》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并称赞其“人盖有古良吏之风,文堪与‘三苏’媲美”,时称通江“三李”。2021年,原渔池村、玛瑙村、紫荆村合并为翰林村,全村共13个村民小组近5000人。近年来,千年古村焕新颜,先后荣获国家级古村落、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最美古村落和市级“四好村”等称号。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今年至少25万元。”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翰林村党委书记杨永东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之所以不断增加,这是翰林村坚持茶旅融合,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结果。
  翰林村种茶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茶产业成为村里龙头产业,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去年年初,翰林村经过走访座谈和外出考察,确定以茶叶产业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制发《翰林村2021年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利用中省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兴办小型茶叶加工厂;通过整合分散资源,将常年在外务工农户的茶园集中起来,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统一管护。经过与农户商议,分类制订了前三年不要流转费、土地入股分红等管护机制,共流转茶园500余亩。
  村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通江县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四川咏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基层供销社实现联合发展,创新推出“共享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劳动力、技术和供销联合,新建“三李故居”便民服务网点、完善“日常管理+导游功能”、提升打造“李蕃梅园”、新建“三李文化”长廊等,实现茶旅、文旅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通过引进稀缺资源,在翰林村渔池岭处打造“巴蜀民歌风情园”,以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
  杨永东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仅乡村旅游公司、茶园等经营分红有望达到25万元,比去年增加30%以上。在他看来,翰林村的村集体经济之所以健康发展,在于结合村内实际情况,用好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内江帮扶两项政策,谋划好产业布局。翰林村会持续将茶叶产业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强化群众工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切实解决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巴州区枣林镇青南村
  探索设置“成员股”“公益股”

  从巴城出发,沿巴河北上,20多分钟车程就来到枣林镇青南村。2021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清滩村和南台村合并为青南村,去年8月,枣林镇青南村被确定为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近年来,青南村以乡村振兴为统揽,突出交旅、农旅、药旅融合,持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道地药材等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兴村、生态宜居的新路子。去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17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5万元。
  青南村党总支书记张全成告诉记者,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青南村就进行了清产核资,锁定村集体资产3738.6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67.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3571.5万元,让村集体资产成为一本“明白账”“公开账”。
  对村集体资产全部纳入联合社管理,并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人,让每一名集体成员成为“股民”,激发集体成员参与集体资产管理的能动性。创新股权设置,在设置“成员股”,采取“量化到人、确权到户,户内共享、社内流转”管理基础上,探索设置“公益股”,采取“成员认定、专项管理、动态调整、优先分配”方式管理,为全面脱贫后防止返贫增添保障措施。
  张全成认为,盘活资源最重要的是发展“最合适的产业”。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基础上,村两委和联合社研判合并村集体资产,召开集体成员大会决策集体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确立巩固基础、提升品质、发展乡村旅游为主攻方向,突出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药旅融合,集中打造产业兴农、文旅兴村的特色旅游村落。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中药材,利用中央省市区扶持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资金,培育农家乐3户、养殖大户5户,实现村集体年收益8万元,盘活集体山坪塘30余口,实现年收益达2万元。
  探索推行《巴州区枣林镇青南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等10余项集体经济发展制度,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管理制度,通过法定程序实现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增强村党支部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严格落实“村账乡管”,坚持各项支出必须经理事长审签、监事会监审,大额开支还必须乡镇审查后方可入账,防止集体资产监管出现漏洞。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拓展集体资产股权权能,按照“持续发展、股民分红、联合社运行、公益事业”各50%、25%、15%、10%的比例,合理分配集体资产获得的收益,让集体资产发挥作用、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
  实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

  眼下正是金银花采摘季节,这几天,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晓玲正忙着联系工人。全村3500亩金银花要采摘烘干,这也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自2017年起,卫星村开始种植金银花,2020年以来,积极抢抓机遇,将金银花种植规模从本村几百亩扩大到包括邻村在内的4000多亩,金银花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李晓玲告诉记者,卫星村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扶持村集体经济示范项目实施为契机,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创新资金、产权、资产等投入方式,采取“集体经济组织+业主+农户”机制发展金银花产业。引导农民以土地、山林、宅基地和农房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引进业主4户,实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持股62.5%、业主持股37.5%股份合作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卫星村共整理土地1000亩,新植银花3500亩、培育苗圃400亩,建金银花科技展览馆1处,建设年产量130吨的加工生产线1条,对全村3500亩金银花进行集中收购、加工、销售。积极发挥农商信息会作用,为聚居点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劳务信息、农产品产销对接等100余次,组织劳务输出230人,解决农村发展信息闭塞问题。
  按照“村集体三分之一、贫困户三分之一、农户三分之一”分配原则,建成金银花基地1000余亩,新建加工厂、金银花博览园、体验馆2万平方米、金银花采摘和观光体验区5个,解决“就地务工”村民60余人,去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余万元,成为名副其实“富裕村”。
  卫星村的产业发展,提升了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脱贫户付进将家里3亩多土地以300元/亩流转出去,每天他和妻子在银花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80元的报酬。村两委和扶贫干部把他们一家纳入公益性岗位,打扫村道路,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还照顾了家中两个孩子,付进觉得生活越来越好了。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不少人返乡就业。村民何鑫大学毕业后,放弃公司高薪收入,回家创业,养殖巴山土鸡。村上帮他选场地,扶贫干部帮他找资金,南江县小河职中帮他提供技术。如今,他养殖巴山土鸡2万只,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养土鸡,年收入10万多元。何鑫表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把家乡建设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平昌县云台镇高顶村
  借力政策壮大集体合作社

  平昌县是全省花椒产业发展重点县,青花椒已成为全县决胜脱贫奔康、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产业。云台镇高顶村也不例外,再过半个月,1000亩花椒产业园将迎来收获,一亩地的产量在1000斤左右,按现在市场价20元左右一斤来算,产值可达2000万元。
  高顶村是建制调整后的合并村,共有497户1700余人。高顶村党支部书记张林介绍,高顶村推行“村党组织+专合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现金入股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集体合作社建立1000亩花椒产业园区、50亩水产养殖扶贫产业园区,引进业主建立生猪养殖园区,试点探索“小微经济党员示范岗”模式,通过集体产业入股效益分红+小微产业户户增收思路,党员干部引导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自主创业。
  张林介绍,目前发展集体经济项目2个:村级合作社“坝溪专业合作社”,种植青花椒,村集体占股份20%,流转土地1000余亩;投入资金40万元到村集体,独资创办花椒冷冻库、烘干房微小企业,采取花椒深加工、冷冻储藏模式,市场溢价获得盈利。同时盘活现有资源,出租塘库8口,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以上三项能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在经营收益分配机制上,高顶村集体经济收入的10%作为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弥补历年亏损,10%作为公益金发展公益事业,10%作为公共服务费用于公共事务支出。公积金、公益金和公共服务费提取后,剩余资金的80%用于成员分配,分配方式为增加股本或直接分配现金给成员,20%用于管理人员工资等其他开支,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制调整后如何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张林有自己的思考:摸清家底,明确发展思路。全面了解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掌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重要的是要借力政策,注入活力,例如今年上级财政给予高顶村奖励资金100万元,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里全部用来盘活闲置资产、土地流转等,引进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张林说,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有思路、有信心、有人干,要有政策、有重点、有激励,提高资金利用的透明度,防止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流失和浪费。
  恩阳区下八庙镇楼房村
  创新集体资产“联盟经营”“联企经营”

  盛夏时节的楼房村满目苍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魔芋种植基地内,一株株魔芋根茎壮硕,长势喜人,再过四五个月,620亩魔芋将迎来收获季,按照市场行情,产值将达到2700万元。
  下八庙镇楼房村是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合并村(和马林村合并),提起村内的产业,楼房村党总支书记张会琼如数家珍: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魔芋622亩、稻鱼(虾)共生273亩、养殖澳洲小龙虾50亩等。
  从曾经的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余元到2021的14.9万元,楼房村通过发展产业,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走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张会琼介绍,合并前的楼房村与马林村虽然都不是贫困村,但集体经济收入不高,直到2020年才逐渐有了起色。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楼房村开展了集体资产再清理,结合镇村资产清理,纳入合并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接、维护、管理和经营,分类建立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台账。
  蔡光秀在楼房村生活了四五十年,对村里这两年的变化,她竖起了大拇指。“家里流转了5亩多土地,每亩每年流转费600元。在园区务工每天有60元的务工费,一个月可以挣1000多元。”蔡光秀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楼房村以园区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模式,引领党员干部和村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魔芋产业和优质粮油,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整体打包流转给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园区管理需要,村集体组建以农机、劳动、植保等为主的专业服务队,开展社会化服务。利用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发展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集体资产“联盟经营”“联企经营”“主体经营”等经营方式。将中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入股到下八庙镇股份经济合作联盟,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投入优质粮油、魔芋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按不低于年利率6%标准保底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组建以劳动、生产等为主的专业服务队,为优质粮油、魔芋产业园区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统一规划、开发,整体打包流转给园区业主,在确保农户土地租金收入的基础上,村集体按照土地流转租金总额10%的标准收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引进巴中市天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魔芋品种研发及魔芋产品的初加工、销售等,延长了产业链。合作社负责发展魔芋种植生产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联企经营”“联盟经营”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