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巴中市乡村振兴局 > 其他法定信息

平昌县:“稻鱼共生”促双收

稻在水中长 鱼绕稻间游 人立岸上观

2022-08-08 15:28 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

8月1日,在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天井社区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查看前段时间投放的鱼苗长势,生机盎然的稻田与白墙黛瓦的农房、干净整洁的村道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稻在水中长、鱼绕稻间游、人立岸上观”的乡村田园画卷。

“这是一种‘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是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可行途径,具有‘稳粮、绿色、提质、增效’等多方面优点,旨在达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的目的。”看着鱼儿在田间自在活泼地游来游去,天井社区党支部书记易云阳满心欢喜地说。
多方共建“巴掌田”变“致富田”
  “几个月前,这里还都是低产低效的‘巴掌田’。”在天井社区“鱼米之乡”项目核心示范区里,易云阳指着眼前一大片稻田说:“后来我们整合村集体、农户、企业、社会四方力量,通过统一拌地、集中育苗、规范种养,发展‘稻鱼共生’产业1500亩。”
  据了解,天井社区在该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严格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求及标准,因地制宜建设“平田式”或“沟凼式”田间工程,建成高位水池 8 口,引入公司养殖江口青鳙、岩原鲤等高附加值水产品,养殖尾水全部用于稻田灌溉,使小块聚成大块,低值变为高值。
  同时,天井社区积极盘活田坎、边角地等空闲土地资源,“见缝插针式”播种大豆玉米475亩。
  “不仅是在天井社区。”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道:“我们以白衣、涵水、灵山等3个镇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岳家、西兴、得胜、板庙等镇发展稻渔综合循环种养8000亩,目前‘鱼米之乡’项目总面积达2万亩。”
绿色种养农户“坐收渔利”
  “你看这些,都是鲫鱼。”前几天刚下过暴雨,天井社区村民易家平正在自家的稻田里查看鱼苗有无损失。易家平家有6亩稻田,经县里技术人员指导,共投放240余斤鱼苗。看到稻田完好,易家平高兴地说:“稻种鱼苗是免费提供,又有专人技术保障,再过几个月,水稻丰收,鱼也丰收。”
  稻渔间作,鱼以稻田中的蚊虫和杂草为食,稻以鱼粪为肥。据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的该县水产渔政局办公室主任何光彬介绍:“‘稻鱼共生’绿色种养模式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提升了稻谷品质,鱼苗也是由我们优选品种提供给农户,按照每亩稻田40斤鱼苗的标准投放,等到金秋时节,鱼肥、稻黄,农户将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
  “稻鱼共生”绿色种养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平昌县“鱼米之乡”项目的建设。据了解,该县聚焦稳粮增收、以渔促稻目标,全力打造“鱼米产业兴旺、乡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宜居、文化特色鲜明”的“鱼米之乡”。
  白衣镇副镇长陈嘉伟介绍说,“稻鱼共生”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使田地应种尽种;另一方面可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亩均综合产值能达到4000元以上。
  “稻鱼共生”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此。依托“鱼米之乡”项目实施,平昌县灵山镇成功举办首届“稻花鱼”摸鱼节,吸引3000余名游客参加,为该县“渔旅融合”提供了思路。期间,从稻渔基地出产的稻田鲤鱼、鲫鱼平均价格高于市场价30%,“巴灵台稻香米”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白衣镇党委书记沈洋表示,将依托国家4A级景区白衣古镇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推出体验式、农耕式旅游产品,让游客来当农夫、体农事、品农味、知农辛,全方位提升“稻鱼共生”产业综合效益。
  据了解,平昌县围绕“稳粮增收、以渔促稻、产业振兴”的总体目标,积极推广“稻鱼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深入各镇开展稻鱼综合种养专题技术培训30余场次1000余人次,将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全县共投放鱼苗近8万公斤,发展生态水产养殖5.3万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