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治理

恩阳区双胜镇:巩固脱贫成果 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发布日期:2021-05-19 10:32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农业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近年来,恩阳区双胜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夯实基础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近日,在恩阳区双胜镇万林村1组的芦笋大棚前,大棚负责人蒋弘春正召集20余名工人采摘新鲜芦笋。看着大棚内成片的芦笋破土而出,蒋弘春格外兴奋。“去年在万林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芦笋,目前只是初产,每天就有1000来斤,差不多有7000多元收入。”蒋弘春介绍。

  万林村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社,将全村闲置土地流转过来招引业主,发展起300余亩芦笋、200余亩辣椒及近百亩果树,建立起一个年出栏8万只土鸡的养殖场和常年存栏3万只蛋鸡的养殖场,并建设一个有机肥加工厂。如今4家合作社和2个家庭农场联合起来,还共同打造万林村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

  这仅是双胜镇大抓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全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项目投资为切入点,形成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盘活了集体经济。依托原有产业规划建设“三园”,即:优质粮油种植园、种养加循环农业产业园、有机果蔬产业园,建成规模化巴山土鸡、生猪、肉牛、黄羊养殖场和有机肥加工厂。

  2020年全镇13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约12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的村有2个,3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其余8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左右。

  基层治理
  持续培育文明乡风

  为更广泛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天良村充分挖掘村里的文艺能人,让他们根据各自才能挑起某项“管家”的担子,通过腰鼓舞、广场舞、皮影舞、灯影戏等方式进行身边人写身边事、身边人演身边戏、身边人讲身边理,把“送”文化转为“种”文化。

  近年来,双胜镇大力培育当地乡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评孝道、评公德、评乡贤系列活动,以家风带民风浓乡风。围绕“说乡贤、学乡贤、做乡贤”主题,开展新乡贤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威望高、口碑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遵德守礼的社会贤达21名。通过新建17个文化活动室,购置一批各式各样的图书、文娱器材,组建3支老年活动队,成立老龄党支部、老龄协会,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各村(居)均成立红白理事会,教化群众移风易俗,协助支部村委扎实开展基层治理。

  巩固成效
  创新开展试点工作

  2020年6月,恩阳区委、区政府确定双胜镇为解决相对贫困试点镇,同时确定在万林、天良、阳合三个村开展解决相对贫困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按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400元为基线,万林、天良、阳合三个村共评议认定相对贫困户10户38人。

  全镇制定《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和临时困难户进行预警监测,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如,对古楼垭村刘胜芳,申请一人临时救助,与大儿子朱书远沟通,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并适当给予生活补助。扶持鼓励五星村高大军在江苏常州继续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蔬菜和葡萄增收。万林村村民高步海早在2016年就已脱贫,但妻子和他均是残疾人,加之去年受疫情影响,儿子务工收入锐减,家中经济难以维持,目前两人除了每月领取养老金外,一家三口还享受了低保。

  参照解决绝对贫困的“一超六有”达标,双胜镇探索建立“三基金一制度”,即“教育扶持基金、医疗救助基金、自然灾害救助基金和保险支付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基层治理,建立“三评三比三议”制度,形成人人爱护环境,户户争当致富能手的良好氛围。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市场协同”的帮扶机制,引导社会成功人士成立了“教育慈善协会”,对辖区内家庭贫困学生发放1000至5000元不等的教育扶贫基金……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江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