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治理

秋“丰”起,话丰收

——我市全力以赴保粮食稳产增产

发布日期:2022-09-23 16:42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今(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近,秋收忙,全市抢收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田间劳作本就艰辛,丰收更是来之不易,从撂荒地治理到抗旱保收,从严守耕地红线到打造优质粮油园区……我市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高产多收 集体领办,高标准农田变“粮仓”
  田野金黄,稻谷飘香。9月17日,“轰隆隆、轰隆隆……”收割机在巴州区鼎山镇观坪村金黄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中,轰鸣声响彻田野。经过近段时间的抢收,全村1000多亩水稻收割正在接近尾声。
  去年,巴州区在鼎山镇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含观坪村在内的附近7个村,总面积约4000亩。其中关坪村由于地势平坦,地理环境优越,就占到了其中近半面积。今年年初,观坪村又积极利用创建“省三星级粮油园区核心村”的契机,计划发展优质粮油。但和大多数农村一样,观坪村村民平时以外出务工为主,谁来种地曾一度是村“两委”急需解决的问题。
  观坪村党支部书记赵平昌介绍,经过全村商量,最终决定由村集体代耕代种全村的1500余亩农田。没有机器,村集体就出资购买了旋耕机、开沟机、收割机等;没有机手,村专职委员张泽等人立马外出接受培训;急需劳动力,就从附近的村组召集村民,并给予每天70元的工资还管一顿午饭……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年农田里全部种上了水稻、大豆、玉米等庄稼。
  望着大获丰收的景象,赵平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前段时间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让他担心会影响今年的粮食收成,村里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抗旱保苗措施,最终迎来了一季丰收。“以前人工收割,五六个人一天只能收1亩地左右,现在一小时就能收割1亩水稻。“张泽指着一台崭新的收割机说,这样的一台收割机价格虽然高达15万元,但用起真的很方便。
  赵平昌告诉记者,观坪村有1300亩水稻由村集体统一向村民流转,涉及400多户村民,今年通过种植“稻香杯”优质水稻——“扬优香占”,依托高标准农田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等优势,观坪村的水稻亩产量能够达到1200斤以上。
  在赵平昌的计划里,观坪村还将利用创建“省三星级粮油园区核心村”的机会,积极修建烘干房等,实现产业链式发展,真正让高标准农田变成高产农田、致富农田。
  复种新收 复垦复耕,撂荒地成丰收田
  9月21日下午,秋风吹过巴州区大茅坪镇红垭村,顿感寒意的村民李贵朋紧了紧单衣外套,扛着锄头准备前去距离他家200米外的稻田里“收拾收拾”。他口中的收拾就是处理掉田边地角的野草,方便接下来栽种油菜。而这块稻田,正是他今年新耕种的3亩多田块之一。
  站在李贵朋的院坝里,这三亩多田块尽收眼中。前段时间全部将稻谷收割之后,空旷的田野里只留下了一行行整齐的稻茬。“这一带的田地至少有10来年没人耕种了,今年以前都是长满了树,有的树甚至长到了五六层楼那么高。”李贵朋说。
  去年年底,大茅坪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户院落、田间地头摸底核实撂荒地面积。经过认真排查,大茅坪镇又“多”出了209.04亩地,主要涉及白云村、红垭村、南垭庙村等5个村(社区)。
  大茅坪镇农业中心主任张敬勇介绍,通过统计发现,撂荒地多为细碎地块、荆棘坡、巴掌田,耕种条件非常差。针对没人愿意开垦撂荒地的难题,大茅坪镇找到了新路子——由村集体统一复耕。同时,把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将地力贫瘠、生产路不通、基础条件较差的撂荒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整片推进,将原来的“巴掌田”变成“大块田”。
  为了解决谁来种的问题,大茅坪镇决定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给大户经营或由村集体直接经营,全镇还实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推行“一片一农技员”保姆式服务,让农民坚定复垦的决心。也正是在这样的利好条件下,李贵朋主动申请,代种3亩多撂荒地。
  在李贵朋的堂屋里,已经晒干的稻谷足足装了三大口袋,每个口袋“膀大腰圆”,有成人这么高。“没想到第一年就收成不错,估计3000斤没得问题。”李贵朋笑着说。
  而在距离李贵朋家不远处的村民杨秀德家,今年代种了2亩多撂荒地,主要栽种了大豆和玉米,前段时间已经全部收割结束,一共有1000多斤,比他预想的好,“今年是第一季,收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
  勤快的杨秀德在收割完大豆和玉米后,已经将土地平整,撒上了萝卜种、小青菜等。最近雨水得当,天气不错,深褐色的土里已冒出了一根根嫩绿色的蔬菜苗,长势喜人。
  套种增收 颗粒归仓,全市积极抢收大豆
  扩种大豆是今年中央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粮食生产任务,主要采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今年年初,省上给我市下达的目标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为30万亩。自任务下达后,我市明确提出要利用好撂荒地、田埂坡台地、低产低效经果林地等,紧紧扭住用地、农机、种子、补贴、科技“五个关键”,高质量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和凤凰包社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共计1200亩,这也是恩阳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园。示范园区原为低质低效废弃果园,年初经过改造后决定种植大豆玉米。
  钱库村党支部书记张尚文告诉记者,园区采取“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的发展模式,钱库村和凤凰包村集体经济组织,将330户农户承包的1200亩土地经营权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流转到四川顺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加强园区生产管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企业将园区的生产管理(耕、种、管、收)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管护协议,按照大豆、玉米、油菜耕种管收1200元/亩支付管护费用。
  据估算,示范园每亩可年产玉米800斤、大豆400斤、油菜350斤,每亩产值可达到3400余元。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生产成本加土地流转费约为1400元,净利润为2000元,这也给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受天气和改造后第一年土地的肥力等影响,今年大豆产量略有减少,比预想的要低一点。”四川顺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搏告诉记者,目前大豆玉米均已晒干归仓,园区的产值预计在400万元左右,基本能与投入持平。
  相对于已经收割的春大豆,夏大豆也陆续进入收割期。前段时间,农技专家在巴州区鼎山镇对夏大豆长势进行查看,青黄相间的豆苗上豆荚累累,豆荚中一排排籽粒颗粒饱满,有望在最近进行收割。据悉,目前全市已收割春大豆9.45万亩,夏大豆10.66万亩。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8月持续高温对秋粮农作物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不利于夏玉米、夏大豆等旱作物生产,今年以来,全市已争取农业救灾2092万元和水利救灾6023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抗旱设施应急修复和农业稳产保产等防灾减灾工作。
  一季双收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迎来双丰收
  又到一年丰收时,养在稻田里的鱼儿也肥了。这几天,在南江县八庙镇方竹村,村民们一边忙着“打谷子”,一边忙着捕捞稻田的鱼。
  今年年初,八庙镇在方竹村开展“稻鱼共生”项目试点,其中“稻鱼共生”面积达800亩以上。为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当初项目试点时,鱼苗的价格为12元/斤,但有了项目的支持,村民们只需支付6元/斤即可,由项目补助一半的差额。9月,终于迎来了稻鱼双丰收的时节。
  方竹村村民文传珍家种的2亩多水稻田就是“稻鱼共生”的试点区之一。“收2000多斤稻谷没得一点问题。”文传珍说,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亩多稻田内当初投放的鱼苗也到了捕捞出售的季节,已经销售一空,近百斤稻田鱼一共卖出了1700多元。
  村民杜松柏是方竹村的种养大户,今年一共栽种了12亩水稻,其中10亩稻田用来养鱼,杜松柏还承包了一个30多亩鱼塘搞养殖。“10亩稻田能产鱼800多斤,目前已卖出了400多斤,每斤20元,现金已经收入8000多元。”杜松柏谈及今年的收入,如果加上稻谷收入和鱼塘收入,今年的总收入将超过10万元。
  方竹村党支部书记何修威告诉记者,稻花鱼在每年的五月底放入稻田,九月稻谷收割后即可捕捞。今年全村共有800多亩稻田推行“稻鱼共生”模式,按照每亩产50斤稻鱼计算,全村预计可产鱼40000余斤。
  “稻田里主要喂养的是鲤鱼、鲫鱼等,当初投放的时候一般不足1斤,现在基本都在1斤以上,最大的有两斤多的。”何修威说,由于稻鱼共生项目实行生态养殖,没有使用农药和饲料,鱼的品质不错,很受欢迎,目前到处打来电话预订,基本不愁销路。
  在何修威看来,“以鱼肥田,以稻养鱼”是传统农业智慧的结晶,水田种稻,谷下养鱼,让鱼和田形成了默契的“生物链”,这样的生态循环系统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保证了农田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稻鱼双丰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