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建设

专家访谈 问计巴中振兴发展

发布日期:2021-09-27 10:44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
抓住产业就牵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专家名片 张红宇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宏观管理等,多次参与中央和国务院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的巴中,如何在产业振兴中实现乡村振兴,其关键点是什么?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留住人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

谈产业 巴中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张红宇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要抓住了产业振兴,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巴中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也是刚刚脱贫的地区,面对的挑战和压力远远大于一般农村地区,存在的短板比较明显。

巴中农业产业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其次,要扬长避短,发挥山区、丘区特色农业产业的长处,如道地中药材、核桃、茶叶、生态养殖等产业,无论是单产水平的提高,还是品质的提升,都有很大的空间。相对粮食而言,这些产业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密集。

要牢牢抓住主打产业,延长产业链。不仅仅停留在卖原料的基础上,要通过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品牌塑造,使产业链条越来越长。

提升价值链。在产业链延长的过程中,价值要不断提升。如玉米,可以做出40多种衍生产品,而发达国家可以做到上千种,这就是价格链的提升。

保障供应。农产品最担心的就是忽多忽少。比如生猪,去年价格高,今年价格一路狂降,从平衡关系来讲,就是供需不平衡。只有加强大数据分析,预测年度间的变化、月度间的变化,做到精准掌控,最大程度满足供给,减少产业端的损失。

完善利益链。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让经营主体获利,还要让生产者、老百姓得利。老百姓不得利,产业就做不大做不强。

“一锤子买卖是不能干的。”张红宇说,发展产业,一是要抓住重心,稳住粮食产业;二是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解决就业和增收问题;三是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让农村有基础的旅游设施、吃的、看的、拿的、买的等,把这几张牌揉到一起做,潜力非常大;四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开荒不造田,把山水田林湖草统筹起来,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农业发展商机大、前景明显。做好这四点,巴中农业前景可期。

谈人才 培养一批“一懂两爱”的人才

巴中每年有100多万人外出务工,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张红宇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说,乡村振兴提出“五大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既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人才,又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人才。同时,要让这些人才在农村待得住、发展得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对返乡务农的农民,可以进行在职培训,吸引一批有志于建设农业农村的新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有能力、资本的农村人才。

对于新型农村人才,张红宇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品质表现。第一,爱农情怀,喜欢农业,把农业作为毕生职业不断地追求;第二,工匠精神,有把事业做到极致地不断攻关的精神;第三,创新精神,过去的农村,只会种麦子、养猪、养鸭,现在产业新业态在不断释放,最常见的是农产品电商云,怎么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产品生产出来更卖得出去,这非常具有挑战;第四,社会责任,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领乡亲富裕起来。

“农民不是身份,而是一份职业。”张红宇说,并不是住在农村的人就是农民,职业决定你是做农业的还是做非农业的,所以农民要职业化,要“一懂两爱”、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同时具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
用好“高山富硒有机茶”招牌差异化发展

专家名片 王云
  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曾先后主持和主研了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制定全国及四川省茶叶技术标准20余部。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茶叶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

  说起巴中发展茶叶产业的各种优势,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张口就来、滔滔不绝。专访中,王云说,巴中茶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种什么茶、产什么茶、卖什么茶“三个什么”,利用好“高山富硒有机茶”这一招牌,注重保健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谈优势 “高山、富硒、生态”是招牌
  近年来,我市将茶叶产业作为一项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茶园面积78万亩,产量3万吨,综合产值达65亿元。目前,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三县列入全省20个茶叶强县之列,其中平昌县被评为全省十强县。
  专访中,王云说,巴中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成渝西“金三角”的几何中心,发展茶叶产业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及政策优势。
  “巴中茶区山清水秀、植被丰富、远离工厂,而且昼夜温差大,是植茶的最佳区域,因此巴中茶叶具有‘香浓郁、味鲜醇、耐冲泡’的品质特征。”
  “其次,巴中位于川东北富硒茶产业带,是全省确定的四大产业带之一。”王云告诉记者,“‘高山、富硒、生态’造就了巴中茶叶绝佳的内在品质,业内也素有‘文化看雅安、产业看宜宾、品质看巴中’的说法。”
  种质资源丰富也是我市发展茶叶产业的比较优势之一。“巴中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川茶群体品种和南江大叶群体品种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异品种资源,是一个天然的茶树品种基因库。”王云说。
  他谈到,发展茶叶产业,巴中市及主产县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和系列扶植政策,成立了相关项目实施机构,并落实了项目经费,这为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宽松环境。目前巴中与中茶所、川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制定茶叶栽培及绿茶、红茶加工技术标准4个,研发优质绿茶、红茶新产品2个,成功选育南江大叶茶系列新品种“云顶早”“云顶绿”等6种。
  谈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 用好自身优势
  王云坦言,“巴中茶叶产业虽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整体质量效益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资源利用率低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短板。“相较川内有些地方全年要采茶8个月,巴中茶叶全年生产周期较短,因此导致约60%的原料资源被浪费,规模效益低,农民收益低,生产积极性不高。”王云指出。
  目前暂时存在的不足,也是巴中未来发展的空间与动力。王云说:“巴中茶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三个什么’。”
  一是种什么茶。“应主推本地良种,遴选引进品种。推广本地良种是实现巴中茶叶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比如云顶早、云顶绿、川茶5号被审定为省级良种,比较优势明显。”王云建议。
  二是产什么茶。“应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绿茶是巴中茶叶的传统优势,必须继续坚持、持续巩固。而红茶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也是精制川茶鼓励发展的类型,更是机采夏秋茶的用武之地。”王云表示。
  三是卖什么茶。“名优茶要提质,大宗茶要扩量。在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早春茶的价格敏感度明显偏低,选择时更加倾向于对品牌与质量的关注,尤其是传统名优茶,价格虽高但供不应求。因此,巴中单芽春茶要坚持高端路线,着力打造精品。”王云说。
  “总之,巴中发展茶叶产业,就要利用好‘高山富硒有机茶’这一招牌,注重保健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王云认为,“要想突围发展,就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差异化发展,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
  针对我市茶产业下一步发展,王云建议,要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培育一批茶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要培养一批茶叶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做好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去开辟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