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建设

决战贫困——巴中脱贫攻坚纪实(连载之十五)

发布日期:2021-12-22 11:29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第三章“绣花”功夫推动精准扶贫
  第四节 精准退出:最后防线严把关


  为了确保退出精准,巴中市出台《贫困对象退出办法》,对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脱贫进行了量化。严格“四个坚持”,坚决防止“指标式”“游走式”“算账式”“突击式”脱贫,确保真验实退,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一、严审核:公开透明防错漏
  恩阳区青木镇潼关村村民吴某,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户——两个孩子都在外面读大学,吴某身体小毛病不少,经常病恹恹的,家里确实比较困难。
  经过2014、2015年两年多的帮扶,吴某家里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而且收入还不错。2016年,按政策规定,他家完全达到了脱贫标准,应该退出贫困户,可是吴某说什么也不答应,说自己还没有脱贫,还得继续当贫困户,死活不同意签字。
  镇上和村上的干部没有办法,便给他一一算账。
  “政策规定,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就达到了脱贫标准。你两个孩子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就是1万元,一年就是12万元,你家里四口人,平均每人3万元,难道3100元都没达到?”
  吴某不吭声。
  “政策规定要达到‘七有’,第一是有安全住房,你家住房是安全的吧?”
  吴某不说话。因为他一幢砖房就矗立在那里,人人都看得见。
  “第二是吃穿有保障。你自己说说,你锅里什么时候缺煮的了?春夏秋冬什么时候缺穿的了?”
  “第三是有医疗保障。请问你什么时候医疗没有保障?”
  吴某无话可说。因为他根本不缺吃穿,生病治疗的费用,除了自己负担的10%以外,其余都是国家承担了的。
  “教育有保障,你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吧?有安全饮水,全村人都喝上安全的自来水,你家不可能没喝上吧……”
  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吴某最终在表上签了字。
  坚持标准统一。编制脱贫验收资料汇编,集中培训业务骨干300名,建立验收业务指导微信群,实时开展业务交流,确保验收工作标准统一、尺度一致。
  坚持户户验靶。2017年,共抽调2000余人对215个贫困村开展验收,走访调查农户6650户,对拟脱贫的28760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聘请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抽样调查农户2728户,其中贫困户1570户,样本量超国家三方评估量10倍。
  坚持公正透明。市级验收工作组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现场检查、入户调查存疑的问题,现场检查评估后反馈给当地乡镇党委、政府核实,同时将退出的贫困村名单在县、乡、村三级张贴公示。
  坚持从严问责。严格落实三方评估一般干扰负面清单制、明显干扰叫停制、严重干扰取消制。对验收过程中存在当地干部陪同、接受宴请问题的2个市级部门验收组进行了公开通报、严肃问责。
  明确主要指标。贫困人口在“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细化为“一超七有”指标(超过当年人均最低纯收入,有吃穿基本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用水、有基本医疗保障、有基本教育保障、有生活用电保障、有闭路电视)。
  严格认定流程。贫困户退出采取“申报—初核—复核—评定—公示”五大流程进行评审、认定。贫困村退出坚持“达标复核、乡镇初审公示、县区审定公告、退出销号”程序。
  坚持动态管理。建立农村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扶贫对象信息。分级建立脱贫台账,坚持脱贫可进出、可追溯、可倒查。建立“369脱贫定向稳定机制”,对半年内波动较大,连续3个月低于贫困线以下的重新纳入贫困对象,9个月内家庭收入超过贫困线50%、经第三方评估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合格后正式认定脱贫。
  二、稳成效:提升质量巩固成果
  2020年4月9日,位于平昌县响滩镇的平昌县兴荣鞋业有限公司内,200多名工人正在车间内生产运动鞋。
  “我们公司给知名品牌做代加工,主要做国内订单。工厂今年2月20日就开工了,3月生产了20万双鞋子,跟去年情况差不多,目前订单量正常。”兴荣鞋业办公室主任刘敏介绍,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吸纳劳动力200余人,工厂也是当地的扶贫车间,在用工对象选择上,更多倾向于贫困户,已吸纳当地贫困群众42户70余人就业。
  响滩镇东岳村4社村民唐茂华就是扶贫车间的受益者之一。“我在鞋厂干了4年多了,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附近就业既能挣钱,又能把家照看到,挺好的。”唐茂华说。
  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巴中积极探索扶贫车间路子,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乡入村设立生产点,促贫困群众变产业工人,稳定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
  2013年底,巴中全市有贫困人口49.4万人,贫困发生率16.3%,通过6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9年底全市累计减贫49.7万人,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太阳出来像明灯,红军与我心连心,大家齐心团结紧,挖掉穷根栽富根。”当年传遍秦巴山区的红军歌谣,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5头母猪年产小猪近百只,又种了300株蜜柚,还建起了2000只小鸡孵化箱,养了1000多尾鱼……”2018年3月20日,巴州区龙背乡清泉村四社建档立卡贫困户魏加宝停下手中的活儿,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近两年,在巴州区卫生计生局帮扶干部何小文和局里派驻村里第一书记苟林的帮助下,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达8900元。他说,这几天,苟林又忙着在巴中城里帮他跑市场、找销路,兑现了“脱贫不脱帮,健康奔小康”的承诺。
  虽然村里脱贫了,巴中市信访局驻巴州区秋桂村第一书记李志依然忙个不停,去最远的村组,帮最穷的贫困户。为确保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巴中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频道不换、靶心不散,先后出台《提升脱贫质量十条意见》和《巩固脱贫成果十条措施》,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聚焦“四类群体”(因病、因残、因事故、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聚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新型城乡形态和基层善治格局,建立持续稳定脱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有序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现在政策好,大家都有干劲,今年初,中药材产业园丹参收成好,还有补助金,我们也干得有劲头!”在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贫困户张秀美正满头大汗在产业园里锄草,想到脱贫后帮扶干部依然继续帮忙联系销路,有啥困难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她心里十分踏实。“摘帽还不摘帮扶、不摘政策,当然得加油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