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建设

决战贫困——巴中脱贫攻坚纪实(连载之十九)

发布日期:2021-12-27 16:01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第四章众志成城拔穷根(上)

——巴中市交通、水电、通信、农林、文旅、商务等专项扶贫纪实


  第一节 基础设施篇:夯实脱贫攻坚底部基础
  四、通信网络:搭建起农村信息“高速路”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今天的通信网络就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万里裘”,它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巨大作用。
  多少年来,在群山起伏、沟壑万千的巴中,“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没到过巴中的外地人听来是句玩笑话,但是,这在以前的巴中农村却是真实生活写照。
  “姐姐邓云华啊——哦嗬——”“哥哥苏国兴啊——哦嗬——”家住巴州区跃进村六社的村民邓桂华,说起当年没有电话却要去喊住在鹤鸣村五社的姐姐、姐夫至今记忆犹新:“先走三四里路到一个叫金碑梁的山梁上,然后站在那个山梁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扯着嗓子对着住在河下的姐姐、姐夫大声喊,每次把嗓子都喊哑,还不一定喊得答应。”
  “通信靠吼”还曾酿成了许多悲剧。也是在鹤鸣村五社,贫困户苏国容讲起他四弟苏东(已去世)妻子马天秀分娩的往事,让人无不动容。
  马天秀预产期的时候,一天不小心掉到自家苕窖里,大出血。情况紧急,又找不到几个男劳力往乡卫生院抬,苏国容70多岁的老娘匆忙去找大队“赤脚医生”袁宗明,而袁医生到县城取药去了。老太太不放心,心急火燎回家看情况——马天秀生了,儿子,死婴!娘俩抱头痛哭。哭着哭地,马天秀不哭了:“娘,这肚子里好像还有一个,在动,你快去乡卫生院找冯天桂医生。”当冯医生背着药箱跑完7里山路赶到的时候,马天秀又生了,也是儿子,也是死婴!
  自通信扶贫专项实施以来,巴中坚持“政府牵头、企业实施、多方参与”原则,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和宽带乡村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地区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搭建起农村地区通信网络“高速路”。
  搭建农村地区通信网络“高速路”,巴中精心谋划、加强部署。健全组织体系,成立“精准扶贫信息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分解细化任务。推行月报制度,落实专人按月汇总、报送工程完成进度,定期更新工程建设台账。构建会商机制,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召集辖区县、乡镇及施工企业会商研判,确保影响工程进度的各项问题难点第一时间解决。
  搭建农村地区通信网络“高速路”,巴中迎难而上、抢抓进度。始终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根据中央、省有关通信扶贫工作部署制定《通信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责任主体一一落实,实现目标任务一年一分解、一年一下达。
  在巴中市2017年的20多个扶贫专项中,就明确了通信建设专项的任务:加快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宽带和4G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和延伸;全年建设677个行政村通宽带,实现全市90%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推进农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实现有线无线统筹覆盖,全年新增4G基站800座。
  下达任务不是易事,完成任务困难重重。
  市经信局信息化科负责人李佺洲介绍,巴中偏远山区基础网络建设能力差,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选址困难、电力供应难、管线杆路建设工程量大、项目投入资金多、维护成本高等问题,4G网络全覆盖难度较大;由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等原因,老百姓的触网率低,部分群众迷信或误听谣言,片面认为建设4G基站影响村子或自家风水、辐射大对身体健康有害等,时有村民甚至村干部阻拦施工等现象发生,导致施工方不能按计划进场,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只有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为获得群众拥护,耐心细致做好老百姓解释工作,科学实验、现场检测;为获得资金支持,想方设法抓好贫困村通信扶贫政策、资金向上的争取;为获得政策支撑,切实解决全市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对接省经信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级公司等上级部门,确保完成村村通4G网络,村村有4G基站的目标任务。
  经过几年艰辛努力,巴中实现了高速、省道及市内重要干道、乡镇驻地4G网络100%覆盖,顺利完成从2G、3G到4G的提升;解决了1548个行政村无网络覆盖问题;改善了200余个行政村网络覆盖差的问题;实现了行政村和农村热点区域4G网络覆盖率超98%;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含居委会)光纤宽带覆盖。
  家住南江县汇滩乡高岩村村民张元平,多年来一直想买一部手机,用来打接电话、查阅资料,那该多方便。可是,上山有信号,沟里却没有;屋外有信号,屋里却没有;晴天有信号,雨天却没有。买手机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自从建起了通信基站,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无论山沟还是谷底,打电话都有信号了。”2019年底,张元平买了手机,高兴得像个孩子!
  搭建农村地区通信网络“高速路”,巴中联动核查、确保质量。建立通信扶贫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推行“责任主体自查+受益群众监督+监督小组监督”的联动核查保质量,强化问题整改问题。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2344个行政村宽带建设和2170个4G基站;全市农村地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超98%,建设完成全市最后54个行政村通光纤,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全面完成699个建档立卡扶贫村的光纤通达工作,彻底改变巴中市偏远山区通信落后的局面。
  “现在,我们村里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处处有网络,在年轻人手把手的教授下,六十多岁的老人都能耍微信。我现在再也不用到金碑梁山上去扯着嗓子喊姐姐了。”自从建成农村地区通信网络“高速路”,邓桂华现在连电话都不用打了,凭着通信公司赠送的免费流量,几乎每天都要和姐姐手机视频,或是微信通话。“这么神奇,这么方便,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离信息越近,离贫困越远。
  建成农村地区通信网络“高速路”,巴中充分发挥通信网络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打造扶贫知名品牌;销售农业扶贫产品。
  “王书记搞的这个电商平台好啊,我们卖东西可方便了。以前卖几个鸡蛋要在农贸市场里蹲一上午,现在打个电话,冯书记就帮我们卖出去了。”2016年5月21日,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贫困户冯朝元乐呵呵地说,“看到村里的土特产卖得这么好,我今年喂了百余只土鸡,光卖鸡蛋,到年底也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呢。”
  距离巴城28公里的秧田沟村,几年前受区位条件影响,村民经济收入单一,贫困发生率达20.5%。“群众思想观念保守,都守着家里几亩薄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第一书记王兴全驻村以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高速路”优势,争取到市商务局的农村电商项目,引导全村老百姓“触网”,足不出户,就让农产品卖到好价钱。
  第二节 产业发展篇:打造脱贫攻坚定海神针
  一、林业: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森林康养”……说起当前巴中,这些热词儿就会跳出来。
  巴中是森林资源大市,有森林面积1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62.5%。被称为“中西部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生态绿岛”“秦巴山区天然药库”“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近年来,巴中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绿色崛起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政策导向为支撑,积极发挥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和作用,让皱褶起伏的山林,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成为一座座储蓄财富的绿色银行。
  2018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以“长江防护林工程,绿色生态助力脱贫攻坚”为题,专题报道推介巴中市林业改革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三条经验:一是巴州区环岭村贫困户张明金,在村里的长江防护林苗木基地务工,一年能挣一万五六千元,是“在家打工、门前致富”的典型代表;二是南江县东榆镇利用长江防护林工程栽植核桃4万亩,引领1270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占全镇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发展经济林的代表;三是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提供了平台,成为脱贫攻坚新渠道。在节目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赵良平对巴中的成功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摆脱“端着金饭碗受穷”的尴尬、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巴中,一直在路上。
  释放政策红利,让老百姓有收可盼。坚持以惠农政策为导向,持续加大政策红利投放力度,将60%以上林业项目、80%以上新一轮退耕还林精准投入脱贫攻坚,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增收、有效增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在确保市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前提下,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度-25度坡耕地、陡坡梯田、严重污染耕地、移民搬迁撂荒耕地全部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在自愿前提下,对符合退耕政策的贫困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探索形成“十步工作法”“三榜公示制度”“三张清单制度”等典型经验。
  平昌县地形多以深丘地貌为主,山多但不高,坡地多,退耕还林面积大。作为省退耕还林重点县,仅2015年,平昌县退耕还林任务达4.23万亩。
  2016年1月3日,在平昌县西兴镇马鞍村的花椒产业园里,七八名农业工人正进行冬季管理,用杀虫石灰浆挨株把秋天才栽下的花椒树树干涂白……这片1300多亩花椒的业主是邓平林。2015秋天,平昌县把花椒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骨干产业规模发展,引回像邓平林这样的大业主51位,投资3800万元,4.2万亩的花椒种植基地一步成园。县林业局负责人说,规划利用5年时间,建成川东北花椒产业基地县,种植花椒20万亩,打造万亩花椒产业示范片5个,椒农人均花椒收入可达4000元。
  2017年,平昌县代表四川省在全国退耕还林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精准落地生态补偿,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进度和力度,依托天然林管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两大工程,及时足额兑现政策资金,保障贫困群众充分享有生态补偿政策红利。
  持续催生改革动力,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要求,鼓励引导贫困户规范有序流转林权,“变资源为资产”,带动贫困人口通过林地流转和参与经营获得收入,支持林业企业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林权收储担保服务,“变资本为资金”。
  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以前是全镇最穷的村。近年来,南江县光雾山林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才华,通过种植青钱柳,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将西厢村的1500多亩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成行成列的绿色青钱柳叶片形如一串串绿色的铜钱。2019年5月5日上午,10多名村民在园区内进行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他们说如今的青钱柳,真正成了贫困村民致富的“摇钱树”。村民岳俊成乐呵呵地说:“种植的青钱柳远销美国、德国,经济效益好;基地平时用工150人左右,全是村里的贫困户,每人每天能挣六七十元。”
  聚焦生态建设,让老百姓有事可干。“帮钱帮物不如扶智扶技”。巴中坚持以公益性岗位、政府投资项目为抓手,大力度吸纳贫困群众参与,让贫困户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掌握一门“吃饭”技术。利用巡山护林增收,积极争取和精准落地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最大限度吸收贫困人口在生态保护上实现就业增收;利用植树造林增收,探索贫困户参与造林“私人订制套餐”,将40%以上政府投资造林绿化项目用于扶持“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发展,60%以上劳务费用由贫困社员获得;利用森林提质增收,充分利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森林经营样板基地、珍稀用材林基地等补贴项目,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建设,恢复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效益,帮扶贫困人口收获劳务报酬和经营收入。
  夯实产业支撑,让老百姓有钱可赚。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为贫困群众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动乡村林业振兴,辐射带动贫困群众长期长效长足脱贫奔康。一是将特色产业做强做实;二是新兴业态不断催生;三是规模企业靠前示范。
  四川七彩林科公司,通过“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彩叶产业覆盖贫困村22个,直接受益贫困农户1801户,辐射带动2000多户贫困农户融合发展,实现人均增收4700元,该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南江光雾山林业有限公司,大规模发展金钱柳精深加工,吸收建档贫困户135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与农户签定核桃产品订单收购合同,稳定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长期增收。
  二、农业:发挥特色产业磁场效应
  文峰乡是巴中市通江县最南边的一个乡。那里山高林密,偏远贫瘠,是典型的“深山老林”。金山村是文峰乡最贫穷的一个村,是国家级贫困县——通江县的特困村。近年来,贫中之贫的金山村开始“动脑筋”,决定在土地上“做文章”刨出“金娃娃”——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几年来,发展茶叶产业的金山村“华丽转身”:村民不再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了;犁铧、锄头沉默在院墙一角,锈迹斑斑;山间小路不见了圆圆的牛蹄印,不用耕地也不用养牛了,牛哞成为贫穷和劳累的记忆符号;也不再为卖不出肥猪发愁,他们不用养猪赚钱了;不握锄柄和犁把的手,不知啥时老茧消失得无影无踪,举到鼻尖一闻,竟悄悄浸染了一股淡淡的清爽茶香。
  据金山村干部介绍,2015年,村民发展茶业产业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1800元猛增到13000多元。
  近年来,巴中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品供给地”,大力实施"456"产业振兴计划,打出“特色产业带动脱贫、集体经济拉动脱贫、农技帮扶驱动脱贫、深化改革推动脱贫”的产业扶贫“组合拳”。
  突破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做大产业规模,产业发展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着力选育优良品种,做强巴中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按国省市县四级园区不低于10000亩、5000亩、3000亩、2000亩标准,坚持一二三融合、全产业链发展,高质量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坚持“园区建在哪里,项目就匹配到哪里”,优先将政策资金向园区倾斜,推动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构建产业发展“三CAI”(财+材+才)聚集洼地,坚持“大园区+农场主+农户”和股份合作等模式,延长种养加销产业链、拴牢多元共享利益链、拓宽参与农户增收链,给贫困群众留下“会生蛋的母鸡”;集中人力物力、汇聚智力财力,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路子,把全过程价值链稳稳留在巴中,形成“纵向一条龙、横向全融合”的“新六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龙头企业,打造区域优势品牌。
  聚力发展集体经济,合力决胜脱贫攻坚。实施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在全市125个村试点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总结形成了三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联合发展型: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企业进行合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将部门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500多万元和村民400多亩土地入股,与巴中市三棵松农业科技投资公司合作,建成水产养殖园350亩、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养牛场1个、白酒厂1个、农家乐2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服务业,2019年村集体经济分红超过2.7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分红300余元、普通成员每股分红200余元。
  第二种是企业股份型: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
  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对村自来水站及管网、休闲广场、村办公室、塘库等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3955.6万元集体资产的30%设置为集体股,其余70%按人均一股设置1121股。三年来,公司统一管理土地1078亩、林地568.85亩、集体山平塘15口、蓄水池23口、集中供水站2个及各类公益设施,村集体经济年均分红超过2万元。
  第三种是资产租赁型:将集体资源、经营性资产租赁给企业或合作社经营。
  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依托玉堂水库旅游资源,将水库租赁给长赤镇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并合作成立旅游公司。公司承租后成功创建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举办玉湖龙舟赛、庖汤节、桃花会、相亲会等节庆活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强化农业技术帮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三定三学三化”技术扶贫行动,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永久牌”农业技术“明白人”,夯实如期脱贫、致富奔康的农业技术基础。
  “三定”强引领。定人员。选派驻村农技员,组建专家服务团和农技巡回服务小组;定经费。落实农技员经费,确保农技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定任务。制定技术扶贫管理办法,细化编制“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培养科技示范户、新品种引进、技术培训指导等任务。
  2018年11月18日,在巴州区化成镇罗家河村赤芍产业园内,100多亩赤芍长势良好,即将迎来盛产期,市农业局驻村农技员刘霞正在产业园手把手地指导村民何东为赤芍施肥。“有驻村农技员的帮助,我们的产业发展有保障,大家伙信心更足了。”谈起驻村农技员,村民何东满是感激。
  “三学”提能力。邀请专家辅导学。邀请中茶所、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的专家和本土专家,通过“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现场教学”等方式授课,实现选派技术扶贫人员知识更新全覆盖。科研作交流学。优先选派驻村农技员参加省级调训,针对性培养一批既懂种植业、又懂养殖业的复合型人才。沉下基层实践学。督促驻村农技员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贫困户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
  2019年6月,恩阳区上八庙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联合恩阳区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上八庙镇开展为期13天的农艺工(种养殖)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是种植和养殖类技术,参训人员来自镇辖区内8个行政村各个自然小组的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贫困户陈雪梅坦言,讲师们采取“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让参训人员在学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练习,很有针对性,让大家学有所获,对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添足了信心。
  “三化”增动力。差异化指导,督促农技员以入户讲解、田间指导等方式,分产业、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化推广,加大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APP等农业技术服务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利用服务终端面向贫困村科技示范户“点对点”解惑释疑,及时网上办理、回复贫困户提出的生产技术难题;全域化服务,充分发挥农技巡回服务小组的作用,开展集中巡回技术服务,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巴中市农业局科教科负责人石晓琼介绍,为解决贫困村部分驻村帮扶农技人员专业不对口、指导帮扶力量不足的问题,全市农业部门成立了106个农技专家服务团、415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到贫困村开展巡回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