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建设

决战贫困——巴中脱贫攻坚纪实(连载之二十三)

发布日期:2021-12-30 09:49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第五章《众志成城拔穷根》(下篇)

——巴中市就业、教育、科技、卫健、民政等专项扶贫纪实


  第二节 教育科技篇:提供脱贫攻坚智力支持
  一、教育: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萎顿。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
  2015年8月18日,由巴中市慈善总会主办的“金秋圆梦·慈善助学”活动捐赠仪式举行,募集善款97.78万元。按计划,募集的善款将全额用于资助200余名贫困大学新生,帮助他们跨入大学校门。活动现场,为12名重点资助学生每人颁发了1万元助学金。
  考入四川大学的贫困学子刘佳拿到颁发的1万元助学金后激动不已,表示要充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掌握新本领、增长新才干,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将来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还要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为需要帮助的人献出更多的真情。
  近年来,巴中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紧盯8.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就业现实问题,持续强化“控辍保学专账保障就读机会到人、教育资助专款救助贫困学子到人、招生计划专列惠及优质资源到人、职业教育专培精准贫困对象到人、薄弱学校专建标准化建设到校”的“五专五到”措施,通过“解决一人读书,帮助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保障就读机会到人,巴中建立控辍保学专账。完善县、乡镇、学校、村居和家庭“五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坚决守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不因贫失学辍学“两条底线”,确保适龄学生应入尽入、应读尽读。
  进行网格化摸排,以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责任为抓手,建立定期比对、定期核查、定期登记机制,对照辖区公安户籍人口特别是常住人口变动情况,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要求,重点摸排边远山区、单亲和孤残家庭、流动和无户籍人口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推行台账化管理,建立“两类四本”台账,依托全市教育扶贫信息云平台,实行控辍保学信息动态管理;加大针对性关爱,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主力、家庭主责的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作机制,落实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公用经费补助,建成留守学生之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贴,免除高中教育残疾学生学费,给予在校残疾学生生活补助,解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孩子,咱们回家!”2019年11月24日早上,福建厦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通江县涪阳中学副校长李曲文、涪阳派出所副所长李超凡拉着辍学学生小屈的手,疼爱地说。
 2019年9月,在全县控辍保学大排查中,一条信息进入了涪阳中学校长李升的视野:小屈,14岁,7月读完小学后,就再也没有了他的信息。小屈的去向牵动着全校教师的心。2019年8月,小屈离开家乡,去找在厦门务工的父母。在厦门期间,小屈不慎在海边跌倒,双腿受伤。高昂的医药费让小屈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不如把娃娃留在厦门,等以后家庭情况好了,再回去上学。”面对困境,小屈的父母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们来接孩子回家!”2019年11月22日,李曲文和李超凡坐上了开往福建的火车,往来4000多公里把小屈接回了学校。
  救助贫困学子到人,巴中筹集教育资助专款。发挥教育资助的“兜底”作用,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资助“一人不少”“一分不少”。
  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按照资助对象、力度、分配、发放“四个精准”要求,刚性落实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资助政策,优先落实贫困家庭孩子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义务教育“三免一补”、高中教育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大学教育奖贷助补减等;用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送贷到乡、送贷到校、送贷到户的办理方式和加班服务、免费服务、志愿服务的服务方式,努力打通国家助学贷款“最后一公里”;争取社会力量助学,进一步畅通慈善总会、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信息交流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和热心教育人士力量捐资助学。
  在巴中市巴州区,每个乡镇都设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困境儿童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
  “我们为每个困境孩子都建档立卡,安排了‘五老’联系人,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动态跟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全乡没有一个困境儿童辍学。”巴州区水宁寺镇关工委执行主任田顺荣介绍。水宁寺镇枇杷村三社的饶兰、饶巧姐妹,在水宁寺中学上初中,平时由爷爷奶奶抚养。除了享受国家“三免一补”等教育扶贫政策外,每个孩子每月还能从区里领到460元的困境儿童救助费,一学期还有1000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要不是有这些好政策,两个孙子上学我肯定供不起。”爷爷饶正光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欣慰地说。
  惠及优质资源到人,巴中招生计划专列。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用好用活用足优质学校资源,努力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采取专列普通高考专项招生计划,每年协调近50所全国知名高校来巴免费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对贫困生申报专项计划实行一对一指导;采取专列示范性普高专项招生计划,每年在全市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预留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采取专列优质民办学校专项招生计划,动员优质民办学校设立专项计划,对品学兼优贫困学生落实“减免奖补”政策。
  在2016年秋季招生中,巴中市教体局的一则消息特别扯人眼球:今年实施普通高中精准扶贫招生计划,具体为:公办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名额中拿出2%,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
  “比如,某公办示范性高中的今年招生计划是1000人,那么必须划出20个名额,用于‘特招’经过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子女。”巴中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专招”十分必要。整个录取过程将严格按照程序公开进行,违反者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精准贫困对象到人,巴中落实职业技能专培。整合运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源,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融入度”和“贡献力”,全力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技能储备、发展生产就业。
  开办村政学院,着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需要,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开发党性教育、村镇治理、村镇工作基础等“3+N”特色课程,帮助提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基层治理能力;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的方式,推行工学交替、定向培育实用技术人才,与企业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开展定向培养,出台《巴中市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医学生实施方案》,在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村医学、助产、护理专业,为农村医院免费定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并依托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办农民夜校、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训班。
  2017年8月,南江县南江镇明月村文书徐敏参加南江小河职中举办的后备干部专修班学习后,十分高兴:“通过培训学习,我掌握了更多惠农、支农政策;学到了很多群众工作方法;学习了很多种植、养殖技术。收获很大!”
  2017年10月,徐敏便流转近千亩土地,成立了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六月李、冰葡萄、杏子、枇杷等多个品种的水果,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同时,徐敏的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近百人就业问题,其中超过一半是贫困户。
  标准化建设到校,巴中实施薄弱学校专建。加快改善乡镇和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就近有学上、上好学。
  建设标准化乡村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市187个乡镇标准中心校和贫困村校“十个一”建设全面建成达标;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出台《巴中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输送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出台《关于实施团队协作帮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市三县两区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
  “以前,家长想把孩子往城里送,造成城市学校‘挤’,农村学校‘空’。这几年农村校舍改善了,师资力量加强了,还有不少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学生。”平昌县佛头山小学教师蒲蓉芳感慨,以前一个班级的语文、英语、科学、音乐等课程全是她一人在教,可对她来说语文才是本专业,其余课程都是半路出家自学的。“比起专业的科任老师,教学效果肯定有差距。”近几年,巴中市实施薄弱学校全面改造行动,佛头山小学也建设了直录播教室,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迎刃而解,往城里“挤”的娃娃又陆续回到学校,教室里又“满满当当”。(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