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建设

决战贫困——巴中脱贫攻坚纪实(连载之二十九)

发布日期:2022-01-14 10:31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第六章 改革创新激活脱贫新引擎
  第三节:从政策里创新提速脱贫步伐


  二、突出科学施策确保“搬得顺”
  针对同步搬迁户政策安排、新居功能配套、生产权属保障、邻里乡情维系等问题,制定系列配套措施,严格政策标准不走样,让搬迁对象吃下“定心丸”。
  同步搬迁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坚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户统一规划、同步搬迁、公共服务共享、差异化政策补助,消除相互攀比,促进群众和谐。对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用好各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资金,根据群众自愿选择的搬迁方式,按不低于建房成本70%,实行四挡(1.75万元、2.5万元、3万元、3.5万元)分类补助;对同步搬迁户,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各区县实际相应制定了适当补助标准,缩小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之间的差距,化解补助不平衡矛盾。
  新居与基础配套同步建。坚持住房与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实施、整体推进,做到宜居宜业。坚持专业化建设,采取打捆招标、比选等竞争方式,优选专业施工队伍,配备规建技术员全程技术指导,做到所有安置点“五通六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产业基地、有活动场地、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垃圾收运点。
  稳定亲邻与调整权属同步引。顺应新农村发展趋势,完善村规民约,实行社区化管理,推进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与基层治理方式同步转变,培树新风正气。注重以亲情乡情为纽带,规划建设三合院、四合院等川东北民居特色院落,引导兄弟姊妹、近邻友好相对聚居,动员儿女和年轻一代与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联建合居,团结互助、和谐共处。通过土地调换、一事一议,为易地迁入户配置基本生产生活资源,确保有菜地、有发展空间,实现权属随人走、搬迁不失利。
  2016年6月中旬,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里。在山沟沟里住了几十年的贫困户杨林搬进了新居,和其他地方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户型不同,杨林的家是一座四合院,与杨林一样先后搬入新居的23户79名村民都表示很满意。
  “我们原来住的是土坯房,条件非常差。新房子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我只出了不到1万元。”杨林说,“过去村上有人自己建房,花销可是十几万呢!”
  为了节约建房成本,降低贫困户自筹资金,平昌县率先通过建设“三合院”或“四合院”,有效改变了建房点多、面广、分户建房附属设施(院坝、圈舍、入户路)占地面积大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每户节约土地30-50平方米,充分发挥了单位面积的土地效益。
  在枫香村相隔不远的赵垭村,是巴达高速青凤镇收费口的第一村,交通十分便利,前来投资创业的大户不少。但村里土地少,还要解决贫困户搬迁用地问题,该村提出把聚居点建成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让户与户之间共用墙壁、院坝、屋面山花出檐、公共用房、共用梯间等;农户自身每户节约2万元左右的建房成本。“对农户而言,采用‘三合院’‘四合院’模式建巴山新居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了建房成本,他们用最少的钱就住上了新房子。”第一书记赖骏说。
  “三合院”“四合院”模式不仅节约了建房成本,也是乡愁最浓的川东北民居,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据悉,“三合院”“四合院”是川东北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建筑布局、建筑风貌都是川东北民居的典型风格,承载着川东北人民的居民文化、乡愁记忆。同时,这种建房模式注重生活元素与生态要素互动、村落风貌与民居风格统一、自然本色与文化本底相融。在建筑景观中突出川东北民居特有的坡屋顶、小青瓦和砖木结构等元素,汲取了“院落、檐廊、石板路、木门窗”等传统地域符号,唤起人们浓浓的乡愁。
  事实证明,“三合院”“四合院”新居既满足了村民住进好房子的愿望,更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枫香村和赵垭村,按照建新居就是建景点的思路,结合七彩林业、3D画廊、微田园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农林产业,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景点。几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村民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出售农副土特产品、进行接待服务、参与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引导农民从事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向从事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实现旅游扶贫有落点、有载体。
  三、突出持续增收确保“能致富”
  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结合,实施就业稳收、产业促收、产权增收,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多渠道就业促工资性增收。通过园区景区就业、聚居点服务岗位就业、进城镇从事服务业、依托金融扶贫自主创业、劳务技能培训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目前全市搬迁户中,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
  产业带动促生产性增收。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壮大茶叶、核桃、巴药及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优先把贫困搬迁对象纳入产业链条、实现增收致富。“十三五”期间,85%的搬迁户可依托产业增收。盘活资源促财产性增收。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村实施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将财政性支农经营资产转化为村集体新增资产,贫困户“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滚动发展”。对无创业就业能力的特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救助等政策兜底到户到人。
  从大山里搬出来,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的贫困户朱以树和妻子文莲右更忙了,“和以前早出晚归忙几亩地不一样,现在我们两口子一天靠‘工资’吃饭。”说起现在的生活,朱以树感触颇深,过去一家人住在竹篱笆糊泥的房子里,太阳晒着、寒风冻着、人不闲着。
  “2012年夏天,一场大雨引起屋后的土石松动,一块大石头滚下来,直接把墙壁砸烂,把床砸碎。”朱以树说,原本简陋的房子更破了,稍微整修了一下,遇到下雨再也不敢住了,经常半夜听见雷声就爬起来到邻居家借宿。不仅如此,两个儿子先后带女朋友回家,都因为居住条件太差扭头就走……
  “现在总算住上了好房子。这里离街道近,房屋设计得好,功能也齐全。”朱以树说,从山旮旯搬出来,村里为他们想得更长远,“我们当时只想赶紧搬走,也没考虑到收入来源,想着走一步看一步,大不了再出去打工。”
  朱以树说,就在搬进新房的那年,村里引进两家企业,成立农业合作社,平时两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
  “住的条件好了,我们老两口又有了工作,儿子的女朋友来家里也同意亲事了。”朱以树说,有生之年能遇上这么好的生活,他就想再多活几十年,把这样的好日子多过几年。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贫困户‘挪穷窝’,还要帮助他们‘换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