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能人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关于恩阳区关公镇西南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1-07-09 11:33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恩阳区关公镇西南村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对西南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总体情况
  西南村地处恩阳区东南,距恩阳城区17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58户、1136人,其中有党员36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92人。境内地形以浅丘、山地为主,最高海拔580米,最低海拔480米,土壤、日照、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有耕地1600亩。该村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切实增加了村民收入,走出了一条“支部+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
  一是科学决策,尊重群众意愿。2006年9月,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论证,并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先后四次到省农科院咨询专家,七次赴成都龙泉驿、西安杨凌等地考察项目和市场,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实地进行环境、土壤等综合考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一致讨论通过依托村支部成立西南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特有的山地资源优势,发展“葡萄+蔬菜”这一产业模式,后又精心培育并注册了“刘家坡”这一知名葡萄品牌商标。通过了葡萄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得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二是示范引路,突出群众主体。2007年初,村“两委”干部率先将自己的承包地共30余亩全部拿出来试种美国巨峰葡萄和红提。2009年,试种的30余亩葡萄喜获丰收,实现产值40余万元,除去各项支出,当年纯收入30余万元。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2009年冬,村干部做细群众工作,全年种植葡萄320余亩。三是专合组织带动,统一管理服务。2012年,130多名农户自愿加入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400余亩;2013年冬,常年在外务工的600余名本村村民提前返乡,自愿入专业合作社500余人,仅用40天时间发展葡萄800亩。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户持续增收。村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成员之间传、帮、带,51户贫困户中有38户种植葡萄实现了脱贫致富。脱贫户王佐兴以前执意不愿种葡萄,家庭人均收入不过1200元。在村支部的开导和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他栽上了“巨峰”葡萄10亩,现在每亩收入达1万元以上,家里不仅新建了楼房,还新添置了不少家用电器,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西南村产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我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和突破的现实困境。
  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提升。西南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水平低,产业规划的内容粗糙、空洞,没有编制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镇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够。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西南村的产业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融合能力较弱,产业挖掘和打造不足,产业融合度欠缺,没有对葡萄进行加工,葡萄产业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产业振兴的所需人才紧缺。西南村的葡萄产业发展已有16年了,大部分树龄已老化了,但由于缺乏更新扶壮的技术以及市场的影响,葡萄的产能下降。2015年西南村葡萄产业产值达1500万元左右,2020年产值下降到800万元左右。部分乡镇反映,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对农技人员的培养也跟不上节奏,已经面临“断层”的困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乡村产业发展。800亩的葡萄园仅靠8口微水池供水,400亩葡萄园靠水塘供水。西南村1社、5社、6社、7社的公路仅为3米左右,葡萄园的产业路也没有互联互通。污水处理、公共卫生、电子监控设备等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也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义务教育额外负担偏重现象日益凸显,送小孩上幼儿园,只有到兴隆场镇,一天要送接6次。群众期盼有校车到家门口接送,可以满足村民教育的需求,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抓好产业。
  脱贫户返贫风险依然存在。脱贫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很大,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返贫风险。西南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92人,均已脱贫,其中种植葡萄有38户,仍存在返贫的风险,自然灾害,葡萄减产,农户可能返贫;家庭成员遇到大病、重病,农户可能返贫。
  几点思考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高水平规划引领之路。产业振兴要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坚持以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优农强工,突破性发展文旅康养第一产业,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绿色产品供给地”的产业发展思路,高起点编制乡村规划和产业规划。在乡村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为基本,在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中,科学合理谋划各地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辐射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集聚区。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产业深度融合之路。充分发挥巴中生态优势,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水平,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做强产品加工,做活商贸物流;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提升品质价值,提升生态价值,提升人文价值。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本地产业结构布局,依据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民俗人文资源和独特自然资源禀赋,合理规划能落地、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农文旅项目。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配套好基础设施和完善好公共服务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11次提到“基础设施”,可以预计后续可能会看到推动农村“新基建”的一系列动作,因此要抓住农村“新基建”的机遇,把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校车服务、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方案与“特色村”打造相衔接,分类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统筹建立公共设施管护长效机制。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要素保障之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的关键又在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模式的创新。一是更进一步解决资金投入。转变思维、拓宽思路,紧盯政策走向“找”钱,借力金融市场“生”钱,依托平台资源“融”钱,运用市场理念破解投入难题、激发投资活力。优化财政投入机制,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集中资金上项目,解决困扰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二是更进一步落实好用地保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依法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三是更进一步加大金融助力产业振兴的力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发展项目的融资担保力度,结合实际降低贷款门槛,实行优惠利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中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四是更进一步健全科技和人才保障机制。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456”特色产业振兴计划,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大力推进我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强合作,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全市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和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持续走好帮扶易返贫重点群体的产业增收之路。要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户定期检查、动态管理,结合低保标准开展动态监测,推动防贫监测与兜底保障有效衔接。对因产业发展收入受损的返贫户,要制定产业帮扶计划,鼓励和支持贫困户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加工业和电商网点,拓宽收入来源,实现稳定增收;采取订单、务工、入股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经营主体与脱贫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脱贫户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法治保障之路。6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不仅明确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遵循的原则,在推动资本、人才、技术、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城乡合理配置、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等方面作出更为全面具体的制度安排。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规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这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法治保障,尽快将法治红利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红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