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决战贫困——巴中脱贫攻坚纪实(连载之三十一)

发布日期:2022-01-17 10:19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第六章 改革创新激活脱贫新引擎
  第四节:从思想上引领,聚民心育新人


  二、建立道德银行让贫困群众守正心树新风
  贫困群众最大的问题在于思想贫困,为此巴中探索推广“道德银行”,建立以“道德可积分、文明又加分、满意度得分、积分换物品”的激励机制,推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唤醒了贫困群众“脱贫光荣,安贫可耻”的自强自立意识。
  “议”——定行为标准。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定“道德银行”积分标准。实行积分制管理,逐项落实对应分值,确保有加也有减。
  “评”——树正反标杆。通过每季度召开由乡镇联村干部、村“两委”负责人和群众代表等参与的评定会,对村民自主申报事项进行集中评定。
  “晒”——扬新风正气。对农户所得积分在村务公开栏和政府网站等平台“晒”出,增强了群众的脸面意识。
  “奖”——惠“模范典型”。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每月分户将道德积分存入村民道德银行,超出基本分的可以兑换相应分值的日常用品。年终根据村民家庭4个季度总体积分情况,选出幸福家庭和进步家庭,发放奖牌。
  “我挣了300分,从村里‘道德银行’背回两背篼肥料、大米”“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卫生搞得好还能够得奖”……2017年11月20日,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乡村道德银行”首次召开“兑现”大会,村民们凭借自己在“银行”的道德积分,领取了相应的奖励——生产和生活资料。
  2017年7月,小田村在帮扶单位巴中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导入银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乡村道德银行”建设活动,蹚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活动实施3年来,村民的精神风貌、道德素养发生了质的变化。
  小田村的“道德银行”是怎么一回事?“第一书记”唐强介绍,这是巴中市委宣传部在帮扶小田村脱贫奔小康道路上的一个创新举措。按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勤劳致富、清洁卫生、孝老爱亲等5大项32小项,村民自行申报,由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17人积分评审小组入户核查后存入道德银行村民家庭账户,以院坝会、公示栏、村民微信群等方式公布。按照1积分兑换1元物资的标准,可累存累计。积分每月一评定,每季度一兑换,每年按总积分选出5户幸福家庭予以表扬。
  此前小田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经过两年的挂联帮扶,小田村硬化了村社道路,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修起了新居聚居点,有了中药材种植、黄羊肉牛养殖等产业。2016年,该村顺利脱贫。
  脱贫只是奔小康的起点。帮扶干部发现,不少村民缺乏健康的生活习惯,个别村民还有“等靠要”思想,邻里之间关系淡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酒席的陋习时有发生。对照四川“四好村”要求,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小田村村民,如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部里多次召开‘诸葛会’,探讨建设一个操作性强、可持续的乡村文明培育计划,最终形成了‘道德银行’。规则怎么定、如何实施等,充分听取了村民意见,得到他们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唐强说,比如婚嫁彩礼、子女平等等内容,都是村民建议加入的。
  2017年初提出“道德银行”建设理念,逐户调查、细则制定、村民大会讨论、修改再讨论花了半年时间,最终形成了“党政引导、村社实施、群众主体、活动引领、常态推进”的“乡村道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制定出考核标准、评定办法、兑换办法等,随后正式实施。
  三、开展激励比拼让贫困群众学先进对标杆
  需要扶志的可以细化为三类人。第一类人:尝到了被帮扶的“甜头”,认为戴上“贫困帽”就能冬暖夏凉,躺在“贫困床”上就能旱涝保丰收,越穷反而越光荣。第二类人:存在“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本来能勤劳致富,但因怕吃苦受累而甘于贫苦。第三类人:有脱贫的想法,但畏难情绪严重,要么根本不行动,要么刚一行动遇见困难就放弃了。
  让贫困群众有动力,有能力,才能真正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实现自主脱贫,自我脱贫,鼓励发展产业是有效且持久的方式。巴中通过奖励激励,创新实施产业发展“增量奖补”,根据扩展规模、增长项目和实际效益奖励补助,全市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近5亿元,极大激励了贫困户脱贫决心。
  增量奖补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鼓励农民选择熟悉、风险小、稳定性强的产业来脱贫,变给予为激励,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适应,非常有效。
  通江县洪口镇尖场坝村里,贫困户刘光福家两间水泥砖房里养着40多头肥猪、20头母猪。
  离猪圈不到30米,是刘光福的老房子。作为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老房子已经拆迁,新家也住了快三年。
  新生活的背后,是一项激励政策带来的改变。
  (一)获奖补养猪甩“穷帽”
  刘光福现在一门心思扑在养猪上。“给猪喂玉米、麦麸、猪草等,早晚各一次。”他说,有时还把猪赶到后山上去放,这样的跑山猪肉质好,能卖上好价钱。去年仅卖猪一项,刘光福就挣了1万多元。
  而在四年前,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由于妻子有病,两个女儿又在读书,2014年,刘光福一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全家人挤在上世纪70年代修的土坯房里。
  改变发生在2016年。当年6月,村第一书记宋旭明上门向他介绍增量奖补法。这是一项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首先根据贫困程度确定每户奖补资金总额,然后将资金总额的80%用于奖励新增产业项目,其余20%的资金奖励发展成效。
  一开始,刘光福担心赔本,对发展产业没啥信心。“宋书记鼓励了我。”刘光福回忆道,宋旭明帮他算了一笔账,让他有了试一试的想法。
  2016年7月,刘光福买来十几头猪崽,村里一共补贴了4500元。有政策“撑腰”,有奖励刺激,当年底,他的养猪规模达到40多头,一家人顺利脱贫。
  增量奖补法同样适用于种植业。尖场坝村对于贫困户种植食用菌每袋补贴3元,种植中药材每亩补贴1000元,种植核桃每亩补贴500元。“增量奖补法有一个原则是‘自主定业’,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不搞强制性要求。”宋旭明说。(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