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民生工程

通江县民胜镇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发布日期:2021-03-03 09:49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2月19日,四川省2020年度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正式出炉。其中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共50个,通江县民胜镇成功入选,成为全市仅三个且通江唯一一个入选乡镇。

  民胜镇,这个地处深丘的乡镇,为何能在乡村振兴上实现起跑即快跑?2月25日,笔者来到民胜镇实地探访,试图寻找背后的答案——

  贾家梁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正盛;鹦哥嘴村,红色文化引领村庄时尚新风;方山村,文明新风在此落地生根;东郡村,“水韵渔村”的招牌愈发响亮……通过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善治建设文明乡风,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民胜镇着力构建起了“三线三带五中心”发展格局(即以方山村、东郡村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带,以鹦哥嘴村、长兴村为中心的果蔬产业带,以贾家梁村为中心的茶叶产业带),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产业兴旺
  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入春以来,在民胜镇贾家梁村,村民们正在做茶树剪枝、蓝莓种植等农活的准备工作,以期待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一片片茶林、一亩亩蓝莓,搭建起了贾家梁村产业兴村、致富奔小康的桥梁。

  近年来,为进一步拓宽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渠道,贾家梁村充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引领总体思路,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茶叶、蓝莓等产业,通过土地入股、就近务工、保底收购、集体管理等方式,利用“622”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收益的60%用于入股土地农户分红,20%用作村集体经济收入,20%用于村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务工补助,带动群众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村民们正在准备新一年耕种作业的蓝莓园便是贾家梁村专业合作联合社在2020年5月,组织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起来的。

  “我们村与通江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合同,产出的蓝莓都由他们实施保底价格收购。”贾家梁村党支部书记贾茂森表示,蓝莓一般两年可实现挂果。在进入盛产期后,每亩产量将达5000斤左右,该公司将以不低于5元/斤的价格进行收购,这意味着每亩蓝莓产值将在25000元左右。目前,贾家梁村蓝莓产业园一期共种植蓝莓300亩,预计实现产值750万元左右。“今年9月,我们预计还将种下新一批蓝莓,初步计划发展500亩。届时,贾家梁村将有800亩蓝莓基地。此外,我们通过‘622’利益联结机制,照顾了多方利益,群众有收益,村集体经济发展也有保障。”贾茂森介绍。

  茶叶产业,是贾家梁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大力发展蓝莓的同时,贾家梁村充分利用本土茶园广阔、茶叶品质优良等特点,采取同样的“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园区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发展起2000余亩茶园,带动全村6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我家有两亩多土地入股村里的合作社,按照入股分红标准,一年能得到3000块钱分红。”村民贾迎春高兴地说。

  如今,依托产业发展,贾家梁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下一步,该村还将持续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子,确保产业发展落到实处,进一步助力群众致富增收。“我们继续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蓝莓、茶叶、肉兔等产业,改变村里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让大家的收益逐步提升起来。”贾茂森表示。

  治理有效
  党建引领,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近年来,民胜镇立足实际,依托该镇鹦哥嘴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资源、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将鹦哥嘴村作为“试验田”,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训、馆、堂、园”载体作用,走出一条“四轮驱动”同育共领的贫困山区村基层治理和振兴发展之路,为全镇基层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复制、推广的经验。

  “规约”治村,引领全员自律。受优秀家规宗训启发,鹦哥嘴村以“文明治村”为主题,引导户主立家规,组织村民制村规,推行支部建清单,实现治家、治村、治党相结合。通过家家定家规、户户立家训,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和睦相处、勤俭致富的家风文化。经过村民大会集体讨论通过的“党中央发号召奔小康是目标……”264字鹦哥嘴村村规民约“三字经”,不仅挖掘提炼出了鹦哥嘴村民风民俗、价值理念、行为准则,还在规范村民言行、敦促履行义务、调节诉求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史馆”润村,引领文明实践。在鹦哥嘴村,一间占地近100平方米的村史馆,成为村民们闲暇时间里学习参观的“首选地”之一。为深挖巧植本地红色文化,鹦哥嘴村邀请党史专家挖掘本地战斗历史,建成了“红色鹦歌主题陈列”村史馆,并定期组织党员、村民开展“传承红军精神当好红军传人”主题活动。通过张贴“好人榜”树立学习标杆、修建“笑脸墙”展示面貌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弘扬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推动移风易俗,引领时尚新凤。

  “讲堂”塑村,引领乡邻共建。鹦哥嘴村在原有的“道德讲堂”基础上,充分利用省政协的“有事来协商”试点平台,推行有学讲学、有事议事、有理评理,变过去单一讲为多元讲、广泛议、大众评,“道德讲堂”真正成为群众合理表达意愿的学习堂、议事堂、交心堂。在开展“道德讲堂”时,鹦哥嘴村开展“能人讲学”“户主议事”“村民评理”三大活动,按照“村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将课堂延伸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根据需要组织全村户主进行议事,参与全村决策,实现大事小事群众议论;细化“矛盾亲情调”工作法,实行当面评说、正反比说、亲情劝说等“众口评理”,村民矛盾得到显著化解。

  乡风文明
  文明之风沁润人心 
 

  方山村,是民胜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曾几何时,这里还是土坯房、泥巴路,经济基础极差,时常被人们讥讽为“有女不嫁方山汉”。

  走进如今的方山村,或许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双车道的柏油马路宽阔平坦;沿柏油路盘旋而上,树绿草青、生机盎然,白墙青瓦的民居点缀山间。半山腰上,400米的塑胶跑道、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曾经偏远贫穷的方山村,早已变了一番模样, 且先后被评为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2017年度文化扶贫示范村。

  方山村在短短几年内彻底变了样,其秘诀何在?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是关键。

  方山村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得从2014年说起。当年,方山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原因是道路不通、百姓出行难。“贫困村这顶‘帽子’,深深刺痛了方山村村民们的心。他们认为,贫困村的‘帽子’不好听,一定要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摘掉这顶‘帽子’。”方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单说。

  人心齐,泰山移。方山村原本距离通江县城仅有3.8公里,因被小通江河所阻,导致该村行路难,村民进城需绕行40公里的泥巴路。为打通交通瓶颈,该村帮扶力量重点筹划资金解决道路问题。2015年在小通江河上修通了20米宽200余米长的箭口河大桥,并按照国家二级路标准修通了通江县城-方山村-东郡水乡的旅游环线。

 路通百业兴。方山村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水库移民搬迁等惠民政策,在岚垭场、石柱头两地共修建了60余套新居,受益群众涵盖了20余户贫困户和部分乡亲。

  在此激励下,2015年以来,该村成功回引3家大型企业落地,流转土地1700余亩发展产业,设立公益性岗位,转移劳动力就业。

  “张都,你看一下锅里的饭煮熟没有?我好收拾桌子了,一会儿客人都来了。”2月25日,方山村平和农家乐的老板娘张龄云正忙里忙外地张罗当晚客人的饭菜,她需要丈夫张都从旁协助。

  张龄云今年30岁,2016年年底夫妇俩在村上开办起农家乐。虽然每天都较为忙碌,但夫妇俩为逐渐变好的生意而喜上眉梢。“今年春节期间,平均每天约有5000元左右的流水,最多那天总共接待了18桌客人。刨开成本,春节应该赚了一万元以上,这可比在外打工或者在家种庄稼的收入高多了。”张龄云说。

  张龄云的农家乐,仅仅是方山村8家农家乐之一。方山村围绕“巴山新居+特色产业+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大力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并建起方山田园酒店及占地30亩的体育运动中心,发展果园2500亩、菜园1500亩(套种)、藕园200亩,成为一个集乡村观光、果蔬采摘、生态养殖、体育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美丽幸福村庄,早已将“有女不嫁方山汉”变成了“外来媳妇进村来”。

  生态宜居
  文旅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初春时节的民胜镇东郡村,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山上,油菜花开得正盛,微风送来的阵阵花香,吸引着不少蜜蜂前来采蜜。东郡村地下水资源丰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方塘,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故又名水河坝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江南水乡”。

 近年来,东郡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围绕做好水文章,立足生态资源,整合乡土生态资源,集中打造观光旅游、度假娱乐、垂钓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使该村真正成为城区居民的“后花园”,走出了一条靠水生财、水里淘金的好路。在东郡村,随处可见的美景,让游客随时可与浪漫来一场“美丽邂逅”。

  东郡村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东郡村围绕“水韵渔村”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水旅农旅融合产业。通过招商引资,从武汉、成都等地引进业主发展水产养殖,不仅让东郡村有了留住游客的旅游业态,也让当地村民从中真正获得了实惠。虾虾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是看中这里的机遇,于2019年入驻东郡村发展起了小龙虾养殖。

  “东郡村水源较好,土壤含硒,这成为我选择到这儿投资的重要原因。”虾虾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表示,公司先期投资了800多万元,规模发展小龙虾500多亩。在产虾时节,每天平均有300多斤虾投放市场,纯利润可达2000元左右。

  面对良好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供求市场,公司也在思考如何带动更多人养殖小龙虾,共同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据陈海介绍,公司正在筹办小龙虾养殖培训班,指导周边更多的零星养殖户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这几年,东郡村着力做好水文章,走出一条立体循环养殖的路子,打破水田界限,建起人工池塘,流转给业主发展渔业,取得良好收益。”东郡村党支部书记余明怀表示,村里还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建设集游客垂钓、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标准化生态养殖区和生态观光园,兴办乡村酒店、农家乐28家,带动1000余人常年就业、100余人就近就业,让东郡村的宝贵资源真正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郑栋梁 唐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