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巴中市乡村振兴局 > 其他法定信息

巴中乡村面貌发生了这些变化

向着振兴接续奋斗

2023-04-26 09:48 来源: 巴中日报

为激励全市上下在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接续奋斗,今年3月,根据2022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核考评情况,市委、市政府命名白庙乡宝珠寺村等30个村为“2022年度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近日,记者深入我市乡村振兴一线,听听老百姓讲述乡村变化。

  

巴州区水宁寺镇大坝村
  转换发展模式  废弃产业园“扭亏为盈”

4月20日一大早,巴州区水宁寺镇大坝村村民苟满宗扛起锄头走向村里的果园。在果园里,有的村民在给果树浇水施肥,有的在除草松土,还有的在检查果实生长情况,一片繁忙景象。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如今成了瓜果飘香的果园。说起村里的发展历程,大坝村党支部书记胡晋铭感叹不已。“之前村上的产业因业主延龄专合社经营不善,果园变成了荒地,看着特别难受,乡亲们的意见也大。”胡晋铭介绍,听到村上出了“大事”,还在外地打工的他“坐不住了”。2017年,他被“头雁引领”工程回引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我们和延龄专合社负责人多次商讨,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延龄专合社的地面作物以‘债转股’方式折算成30万元固定资产,以20%固定分红模式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资金优先用于支付延龄专合社拖欠民工工资,延龄专合社不再参与日常生产及经营管理。”胡晋铭介绍。
  在转变发展模式后,产业发展起来了,这让村民苟仕翠高兴不已。“之前我家的土地流转给产业园,自己还在里面做工,结果经营不善弄得土地流转费和工钱都发不出来。”苟仕翠说,现在他们不仅每天领60元的劳务费,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也不担心拿不到了,自己再养一些家禽,收入增加了不少。
  “我们根据‘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探索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胡晋铭介绍,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动员群众自筹资金、流转土地,采取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方式,标准化规范化套种眉山凤凰李、蜂糖李、白芍,共1300余亩,盘活了延龄专合社废弃产业园,实现年产值120余万元,带动43名群众通过入园务工户均增收0.6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41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恩阳区明阳镇五郎庙社区
  规模化农业种植  居民增收有保障

  4月18日,记者在恩阳区明阳镇五郎庙社区看到,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聚散结合”原则修建的新居聚居点充满“烟火气”,白墙黛瓦下不时传出村民的欢声笑语,屋外道路平整干净,一旁的休闲文化广场上有老人悠闲地散步晒太阳。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五郎庙社区居民陈顺华说,他家以前住的是土坯房,想买点生活必需品还得走几公里山路,很不方便。“下雨天路不好走,泥泞又打滑,根本不敢出门。”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于2017年9月,他们搬进了新家。“屋里还有自来水、电、网络,我还添置了电视、冰箱,现在的生活太好了。”
  “我们严格按照‘产业园区+新居’发展模式,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推进新居工程一体化建设,规划占地面积36亩,建设36户易地扶贫搬迁、9户集中安置聚居点,该项目于2016年12月竣工,现入住率达95%。同时,实施C级危房改造92户。”五郎庙社区党支部书记赵长春介绍,该社区及聚居点功能配套设施齐全,8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26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6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站均投入使用。
  既要搬得出,也要稳得住。在一旁的优质粮油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耕田松土,为5月的插秧作准备。
  “五郎庙社区位置偏远,以前要出去很难,老百姓就各自种点庄稼,收入很有限。”赵长春表示,村子以前发展产业的压力主要是难以形成规模。“2021年,我们引进业主发展优质粮油380亩。”赵长春说,此外,还发展了“水果+中药材”产业700亩。
  对于村里的乡亲们来说,发展产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收入渠道变得更多了。今年60岁的吴秀英一有空就去产业园里做工。她算了一笔账,去年光是务工收入就有几千元。“一天工资80元,忙点的时候,还会适当加一点。”吴秀英表示,以前在家里种传统庄稼,一年下来剩不了几个钱,现在发展产业,收入越来越多。
  “除了工资,他们每年还有土地流转费。”赵长春介绍,这几年土地流转费是村民们稳定收入来源之一,每亩土地流转费550元。
  “我们还将借助‘山、水、池、林、田’等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四季有景可赏、有菜可采的集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宜居宜业的新居建设目标。”赵长春表示。

通江县诺江镇秋锦山村
  “手里有活,兜里有钱”

   4月16日,走进通江县诺江镇秋锦山村,漫山遍野的蓝莓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灯笼”,香味随着微风飘向四面八方。在蓝莓产业园里,村民们忙着除草、施肥,一旁业主刘芳军正在检测土地的酸碱度,整个现场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种植蓝莓,要调整好土壤的酸碱度。”刘芳军介绍,蓝莓素有“水果皇后”“浆果之王”等美誉,果肉中富含大量花青素等营养物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蓝莓除了受气候、温度、湿度影响外,土壤的影响也大。“目前蓝莓还在生长期,预计6月底才能成熟采摘。”刘芳军介绍,他于2019年流转300亩土地,建立通江县三条梁种养殖家庭农场,发展蓝莓产业,去年共收获3万多斤蓝莓,总收益近27万元。
  “我们村按照‘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引进通江蓝之美公司示范发展蓝莓1000亩,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支撑、管理指导,招引7家业主抱团发展,目前全村ABC区块已建成蓝莓产业2800亩,累计完成投资7200万元,2024年达到盛产期,预计实现产值1000万元。同时在青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累计发展青花椒320余亩。”诺江镇秋锦山村党总支书记屈昭顺说。
  村上发展蓝莓产业,不仅给秋锦山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还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渠道。
  记者走访了解到,随着蓝莓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园里需要大量人工,每天工资80元。“以前村上没有发展蓝莓产业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种点庄稼,打点短工,一年到头也剩不了几个钱。”村民苟琼华表示,自从村里发展了产业后,她的收入渠道多了起来,收入也翻了几番。“每亩土地每年流转费400元,自己还养了一点鸡鸭,再加上园区务工收入,现在手里活泛多了。”谈起如今的收入,苟琼华笑开了花。
  “我们还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县供销社+秋锦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飞翔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三社融合试点,入股建成蓝莓产业园200亩,三年进入盛产期,预计年收入可达150万元,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25%的分红比例,可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余元。”屈昭顺介绍,还整合土地、山林、劳务等资源独立建成集体经济蓝莓产业园230亩,盛产期后,按照40%的分红比例,可实现农户户均增收600余元。

  

平昌县涵水镇幸福村
  移风易俗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4月22日,在平昌县涵水镇幸福村江口青鳙现代渔业产业园里,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鱼群正欢快游动,工作人员将一袋袋鱼料放进投饵机里,再由投饵机将饲料投进塘中,不一会儿鱼儿就闻着味道争先恐后地抢食。
  “养殖江口青鳙,要注意氧气和病害防治。”业主魏亨军介绍,由于塘里鱼多,一旦缺氧就会导致死亡,同时鱼类病害传染快,所以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目前,整个园区有75口塘,最大的塘有80多亩,养殖各种规格的江口青鳙400万尾,存塘总量25万斤,按每斤80元算,预计总产值2000万元。”
  江口青鳙养殖产业在村上实施成功,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发力点”。“我们有空就来捕鱼,一天的工钱100元。”今年60多岁的村民谭长伟表示,这个工作既轻松又自由,还能多挣点收入,去年光工钱就领了2万多元。
  “除了带动村民就近务工,村民还可以选择自己养殖,采用统一鱼苗、饲料、技术、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方式,经过公司指导,让他们成为江口青鳙养殖技术能手。”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易家诗介绍,目前村上有新型经营主体3户,其中水产龙头企业1户(平昌县道生渔业公司养殖场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部级水产健康示范养殖场)、专业合作社1户、家庭农场1户,发展水产产业2500亩。
  收入改变了,精神面貌也得到改变。在幸福村,“农民夜校”“乡音小喇叭”“农家读书屋”等应有尽有,在村务公告栏上,“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各项规定办法清晰排列,同时还专门评选了爱国示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敬老爱幼示范户、团结邻里示范户,带动乡风文明。“我们还新建了无害化厕所330个,完成道路硬化7公里,建立垃圾收集点12处,实现了从‘边远乡村’到‘美丽乡村’的转变。”易家诗表示。
  同时,该村坚持由党支部书记带头抓村级治理,通过德治、法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村民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村无1例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